智库活动

王和:不能固守传统的保险领域

  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在中国保险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上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保险业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不能固守传统的保险领域,而应该将视野放到不确定性领域,比如现在正在研究的巨灾保险、气侯和环境保险、价格保险等等。

  他认为,目前稳定预期、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成为整个社会最大和核心的诉求,保险业应该能在稳定人们未来预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其中有许多可以通过传统保险来解决,核心是解决好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对接问题。同时,保险业更应当关注、研究和涉足不确定性领域。

 

    演讲嘉宾简介:现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2008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经济学博士,法学硕士,高级经济师,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研究员。被评为中国保险业2008年度“意见领袖”。拥有二十多年的保险从业经验,曾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国际部总经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厦门市分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产品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

 

    以下为王和的发言实录:

    演讲题目:保险业“转方式”的几点思考


    各位上午好!

    “转方式”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和行业的焦点问题,今年年初保险业情况通报会上,吴定富主席用了很大的篇幅系统地阐述行业“转方式”问题。前一段,我就这个问题跟业内的几位教授做了一些深入的交流,我们讨论了我国保险业的未来是什么?保险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这次受罗会长的邀请,让我到这里谈谈想法,说实在的,站在这里有点诚惶诚恐,因为很多想法和观点还非常不成熟,最后还是答应到这里来,其实就是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目的,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够引起行业对“转方式”问题更广泛的思考,也算是抛砖引玉。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向大家汇报四点思考:一、重新认识不确定性问题。二、认识行为经济学和风险心理学的价值。三、模式创新是根本创新。四、新技术将创造未来。

    一、重新认识不确定性问题

    应该说我们大家现在对不确定性问题并不陌生,不确定性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我们要进一步问什么是不确定性?它与保险业经营的风险有什么区别?研究不确定性问题的权威奈特给出了这样的划分,他把不确定性分成两类:一类是可度量的不确定性;另外一类称之为不可度量的不确定性,把前者定位为风险,把后者定位成不确定性,他认为前者是可以通过保险方式进行经营的,而后者因不符合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是无法通过保险制度进行处理。

    但是从现代社会看,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和个人都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社会人们最大的不安来自不确定性问题,即一种对未来预期的不稳定性,我认为这恰恰是保险业“转方式”的一个最大机会。就个体而言,工作和生活的稳定就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特别是我们都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我们也很希望退休之后生活水平能够维持,我们希望疾病导致的医疗费不至于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稳定预期、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就成为整个社会最大和核心的诉求,保险业应该,也能够在稳定人们未来预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其中有许多可以通过传统的保险来解决,核心是解决好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对接问题。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保险业应当关注、研究和涉足不确定性领域,为此,我们需要对不确定性问题有一个再认识,用一种全新的观念、全新的视角去看不确定性问题。

    尽管奈特给出的结论是:不确定性无规律可循、不服从大数法则,保险业无法经营。但我认为,面对不确定性问题,保险业并不是无所作为,无能为力的。从奈特给出的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案中,我们就能够得到肯定的答案!他提出了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两种方法:一是合同和归组,即通过某种方式将具有相同,或类似不确定性的个体进行归组和合并;二是专业化,即让能够“应付”不确定性的人来减少不确定性,这就是风险的专业管理。另外,奈特还提出了备选方案:1)对未来的控制;2)增强预测能力;3)分散。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做保险的人非常熟悉的。所以,从奈特的建议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开出的这些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药方”均可以在保险的“药店”抓到。所以,在保险业“转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保险领域,而应当将视野放到不确定性领域,在那里有着非常丰富和庞大的需求,如巨灾保险、气候与环境保险、收入损失保险、价格保险等。我们再换个思路看,大家都非常熟悉风险投资,如果我们顺着风险投资的思路,将风险管理与损失补偿有机结合,将非传统风险经营与保险投资形成良性互动,我们完全可以在科技保险、消费信贷领域探索出一条新路。大家可能都读过博尔奇的《保险经济学》,他讲了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真正的保险投资是将投资与保险业务有机融合,我们在做住房和汽车消费信贷保险的时候,其实是在为银行提供一种还款担保,而银行贷出的资金恰恰是保险公司的资金,背后的逻辑是保险公司提供风险承担,而银行获得利差。因此,不确定性问题给了保险的发展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保险业在不确定性领域的拓展过程中,除了要解决理论和观念问题以外,还有几个必要的前提需要突破,第一,制度层面,如何为保险业涉足不确定性领域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包括经营范围、投资和法律环境。第二,人才层面,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熟悉金融工程,能够发现并创造一种需求,研究并开发一种产品去满足这种需求。第三,组织层面,传统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营不确定性的需要,保险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变革,来适应未来经营不确定性的需要。

    二、认识行为经济学和风险心理学的价值

    风险研究,无论对于保险业,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将产生基础性影响,现代研究表明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是它的基础特征,但其主观相对性、社会和系统的复杂性也是我们现在应当高度关注的。为此,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领域,一是行为经济学,二是风险心理学。首先,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颁给两位研究行为经济学的学者,这是经济学奖第一次颁给非主流经济学家,充分说明了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性,其价值在于把行为分析理论和经济运行,把心理学和经济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发现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许多传统经济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它提醒我们:传统风险管理理论的许多基础理论值得商榷。其次,关于风险心理学,既然我们讲风险是跟主观有着很大的关联,主观又是由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研究风险过程中,就应当关注和研究风险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解释为什么市场是非理性的,环境是混沌的,模型是自我实现的,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人在决策过程中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尤其是当个体加入群体之后,这种盲目性特征就更明显。

    从这两个视角看风险,保险业的“转方式”就应当回归到人的层面,从解决人的心理、主观和行为入手,有针对性地发挥保险的制度作用。首先,保险可以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去缩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之间的距离,解决预期、决策与行动问题。如我们不再是简单为企业提供产品保险,而是提供一揽子的综合风险管理解决办法;再如健康保险中的健康管理也是一个思路;其次,保险可以通过专业管理和服务,稳定预期,继而稳定心理,实现心理与预期,心理与风险改善的良性互动与协同。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们在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的同时,幸福指数却在下降,全世界幸福感最高的国家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国家,它给我们很多启示,保险业应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从改善人们“心理账户”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入手,为社会创造福祉;三是面对不确定性问题,我们也许不能在行业内部定价上实现突破,但我们可以通过外部,特别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风险的掉期与对冲,从而为稳定人的预期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

    三、模式创新是根本创新

    纵观历史,导致社会经济根本性进步的驱动力是模式创新,这方面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因为模式创新是根本创新。保险业在“转方式”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问题,即回答:我们靠什么发展,凭什么盈利?我认为解决模式问题要把握好一个根本:客户是基础,价值是灵魂。也就是我们如何赢得并留住客户,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首先是要赢得客户,但更要留住客户。进一步我们要思考,我们靠什么赢得客户,我们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留住客户。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几个观点跟大家分享:第一,基于制度性思考的行业定位问题,保险行业应当扮演风险的信息中介和专业管理的角色,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而这种不对称往往是由社会和市场地位造成的,作为个体的消费者,或者被保险人在面对一个利益集团的时候,肯定是“势单力薄”的,通过保险制度集合被保险人的利益,通过信息发现,利用专业优势,就能够形成与相关利益群体抗衡的能力。欧洲汽车保险业与欧洲汽车制造业、维修业之间有效制衡实践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汽车保险、健康保险、住宅质量保证保险、产品召回保险等,均可以成为实践的最佳领域。

    第二,客户价值管理问题。提出“客户盈利能力”问题,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是我们通常关注的企业盈利问题,而要关注和解决客户盈利能力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客户,特别是客户消费基因问题,要全面导入“客户终身价值管理”的理念,实现从客户关系管理(CRM)到客户价值管理(CVM)的跨越,保险业应该成为客户价值的优秀管理者。其中,未来“生活方式保护”问题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领域,跨期安排是核心内容,个人财富账户管理模式、“实物养老”,特别是“星级酒店 + 甲等医院 + 老年大学”的模式将成为重点。此外,“养老保险进社区”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其核心是使养老不再偏远和孤独。

    第三,价值经营问题。核心理念就是要实现从风险的静态等量分配到动态减量管理。从传统的保险经营角度看,基本逻辑是静态的等量分配,这是不可持续的。要实现动态减量管理,就必须确立并优化行业在相关产业链的中枢地位,站在战略的高度,采用前向和后向思维,重新整合被保险人的利益,发挥保险的正外部性特征,在推动相关产业效率提升的同时,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个方面有两个实例给我们启示,一是国外的汽车金融模式,汽车金融模式就是应用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思维,保险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度。二是建行的“易安家”模式,它将房贷业务延伸到房地产中介领域,在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同时,推动了房贷业务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在这方面也有着巨大的空间,我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背后是资金瓶颈,制约资金的关键是风险。所以,就容易出现恶性循环,即大家都觉得农业产业风险大,都不愿意投入,由于缺乏资金,产业的升级就难以实现。通过农业保险打造一个经济补偿、风险管理服务和信用中介的平台,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实现农业风险的减量管理,为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一种制度保证,既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又能够改善农业保险的经营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如中国人保在陕西通过“银保富”项目,形成“农户+财政+保险+银行”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四、新技术将创造未来

    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模式创新,这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在“转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应用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服务能力提升和经营成本降低是两个重点。

    新技术的发展为行业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从过去的三十年技术带来的变化看,我们就有更多的理由相信许多“正统”将被颠覆,许多不可能将成为现实,传统观念正面临挑战,如时间与空间;感受与参与;互动与移动;物联与人联;虚拟与现实。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我们脑子里的传统观念,现在都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互联网、搜索引擎、移动技术、3G技术、GPS、物联网、身份识别技术等,能够使这个世界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更加透彻的感知和度量,二是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三是更加深入的智能化。

    在新技术时代,所有的公司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点上,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无论老公司,还是新公司,所有公司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这个过程中,理念非常重要,即通过技术的创新,实现模式创新、客户创新和市场创新,除了理念先导外,创新型人才将成为关键,同时精通业务和技术的“两栖人才”将成为支撑行业和公司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找到和培养这样的人才,远比资本和技术更重要。关于技术创新问题,我讲三个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一,健康保险,“健康保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的结论将成为历史。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信息不对称问题、资源制约问题、时空与效率问题将不再成为问题。如果我们用物联网时代的思维和视角去看健康管理问题,一种突破时空限制的互动式健康管理将成为未来健康保险的重要基础。一种更加先进的感应终端,使传统治疗过程中的“望闻问切”不再需要面对面地实现,这方面任天堂的“WII”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目前,它在全世界大约有2亿客户,它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机,它的平衡感应系统不仅仅能够测出体重,还能测出很多人体健康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成功在于融入了大量的健康管理理念。同时,不仅是治疗方案的个性化,甚至基于诊断报告的个性化药物配制与配送体系的出现,将使医疗资源利用和治疗效果提升出现革命性的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问自己,保险业,特别是健康保险在这个飞跃过程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应当如何分享技术革命的成果,这可能是我们“转方式”过程中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二,货物运输保险。大家都觉得货物运输保险很难做,未来商业将由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组成,在这个大背景下,保险如果仅仅跟随着物流转型是不够的,从信息流角度来看,通过保险的介入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从启运地到目的地运输风险的动态跟踪,使产品身份识别和追溯成为可能,能够彻底解决产品质量和原产地管理问题,避免出“三鹿奶粉”那样的问题。如果这样,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就有了水到渠成的发展条件。从资金流的角度来看,利用保险机构的信用中介和网络优势,能够确保将交易的风险降到最低,在促进我国信用贸易发展的同时,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发展开辟巨大空间。国家现在一直在推广信用贸易,但是信用贸易核心问题是时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对物权的有效控制,而保险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对此,中国人保做了一些实践,我们利用网络优势解决从甲地到乙地的实际风险控制,实现了风险的全程监督,取得了比较好的经验。

    第三,云计算技术,在未来行业的发展、转型和竞争过程中,尤其是我国保险将进入微利时代的背景下,降低成本,特别战略性和结构性成本降低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谁早看到这个问题,谁可能就能够在未来赢得主动。成本战略性和结构性降低的思路需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展开。从技术角度看,我们讲新技术应用时候,讲“基础架构即服务”时,如果在这个背景下,看云计算,特别是“企业云”技术,就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对生产环境提供和控制手段实现均有了全新的认识,结合新技术和传统文化中“形散神聚”的管理模式也许是一条新思路。

    面对未来,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和机会远不止这些,我们知道去年通用发布了电动联网车,如果把电动联网车和车流控制系统结合在一起,将颠覆汽车保险。生命工程和基因技术,也将彻底改变作为寿险经营基础的生命表。气候变化也将对财产损失保险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举这些例子,就是想说技术对于行业“转方式”而言,并不遥远,它距离我们很近,关键是我们能够认识它、把握它、应用它。

    以上就是我关于行业“转方式”的一些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