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中国保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史培军:做好巨灾风险防范 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

    1月24日,中国保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出席并发表演讲,他认为,中国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处在薄弱的环节,国家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体系还跟不上,因此要进行风险分摊,不能都让政府干,也不能不让政府干,政府该出手的时候出手,不该出手时候不要出手,社会支持力量也是很强的,国家要制定支持巨灾保险的国家政策,而不是天天喊推动,要天天研究它,给这些保险界以好的国家政策,来推动国家的综合巨灾风险的防范问题。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这个不是刚才这个主题里的,但是我觉得也行,放到这儿也能用,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很大。前不久,在柳叶刀杂志和清华大学共同搞的一个报告里,因气候变化每年导致的死亡人口,已经和其他的可以相当,甚至比一些疾病的都要多。所以,加强气候变化的风险研究,以及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对人的健康、财产的损失,造成的影响的风险管控,已经成为国际上非常关注的主题。

  大家知道,去年以来,特别是刚刚在巴黎完成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公约中,把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列入全球共同要努力的主题。所以放到健康这儿也还可以,我们是两边都可以用。所以我想时间很少,不这个问题跟大家汇报一下,因为这里有刚刚完成的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的关于风险的内容。看看我们国家面临多大的气候变化的风险。

  这些基本的概念,在我们这个领域应该说是一致的,但是往往在社会各界,对这些概念有很大的理解上的差距,气候变化讲什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又讲的什么?暴露是什么概念?脆弱性是什么概念?应该说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还有跟我们防范有关系的,什么是灾害问题,怎么解决治理的问题,怎么解决适应的问题,以及现在最畅销的词,解决恢复力的问题,也是这个领域经常用到的词汇,还有就是跟我们风险直接相关的,灾害风险问题,风险的管理,风险防范,还有综合风险防范,以及风险转移,跟我们保险最密切的是风险转移问题。我想这些基本的概念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当前的进展。

  应对全球变化引起的环境风险,是世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国家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就布局了许多这方面的科学研究的任务,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理解。这些图片,左上面是说气温增温的幅度越来越大,尽管今年北京遇到了很寒冷的冬季,但2015年同样是世界气温增加最高的一年,气候的不稳定和气候的增暖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大冷、大热、大雨、大旱,这些气候的极端事件和长期气候的变化,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我们必须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国际的一些学者,为了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在很高级的杂志上来发表因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像这给出的生态系统的风险,森林火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的衰减问题,我们国家已经开展了森林火灾的保险。这些大家能看到,随着不同温度的增加,这些风险都在增加。

  这是粮食生产的风险,中国是因气候变化产生对粮食风险影响比较大的国家,大家看深颜色黄颜色的,说明我们国家全球气候变化中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中国是受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之一。再看纽约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因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他们做了一个估计,对未来百年一遇的洪水做了估计,达到的结论是严重性越来越大。这还有一些记录,大家看气候变化很多人理解的好像变冷了变热了,它是三部分组成的,因气候的长期趋势变化,像右边德国降雨变化的趋势是增多的。还有变化中波动的幅度是加大。另外才是极端事件。是三部分组成了气候变化。国际上2012年首次公布了因气候变化对全球造成的影响,结论是越来越严重。我们给一张直接的图来看,这是北京的气象记录温度的,这个波动的蓝线就是它实际的温度,这条趋势的红线是我们模拟出来它的增长的变化趋势,趋势这里面再往上叠加的是极端的事件,比如这儿给的极端高温的事件,它的变化幅度、波动的特征,这三部分构成了气候变化的风险。

  跟降水相关的就是极端降水的情况,北京的降水是长期趋势减少的。和60年代比快减了100毫米,但是波动仍然很大,有多有少。这是我们国家整个过去50年,气候每10年增加的幅度,大家看北方增温的幅度比南方普遍大,这个点圈的大小代表每十年增温的幅度。

  再看降水,我们国家出现新的情况,原来是南涝北旱或者北涝南旱,降水是这样的规律,现在我们出现了东南湿、西北也湿,中间干,中国整个形成了一条干旱带,这到现在为止,气象学界,大气气候的专家们没法解释,为什么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出现了这样一条横贯中国东北到西南的干旱带,这些现象对粮食生产,对我们的淡水供给,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都构成了很大干旱的威胁。

  这是它的波动情况,也是可以看到,南北方波动不一样,差距也很大,这是降水的波动情况更加复杂,这些现象的认识,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把中国的气候变化第一级的,按降水趋势和温度趋势分成六个区,由东北、华北向暖干走,华东、华中是向湿润和暖的趋势,西南、华南是干暖的趋势,西北、青藏是暖湿趋势,不一样,所以在全球大的变化背景下有很大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把刚才说的波动数据放进去,就会把区域划得更加细致。

  这张是世界的情况,世界的变化也差距很大,我们把过去50年的数据拿来计算,发现全球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用一个办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不科学也没有道理。所以必须探讨区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这是我们不同区域变化的情况。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理解,按刚才说的三个方面,这是我们IPCC给出来的理解情况,总体来讲三个方面。气候变化的本身,以及气候变化影响那个对象的社会、经济,以及他们之间造成的脆弱性的关系。

  比如上面这张图说平均值的变化,刚才说的趋势。中间这张图说波动的幅度,还有变化的不对称性,这些因素构成了对全球的估计,这就是全球26个区估计的结果,他们做的比较粗一些,我们做的更细一些,这是对降水的情况,刚才那个是对温度的情况,这是全球可能连续干旱的天数在增加,土壤的湿度在减少的总体情况。

  气候变化的风险,刚才说了是这三部分构成,而气候变化本身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得很清楚,总体来讲,有自然气候的变率,还有人类活动,比如因排放造成的全球增暖,这些因素在一起就会给出不同的认识,比如这张是我们学校的教授做出来的,说因气温的增加我们台风的频次并没有增加,但是单一台风的强度在增加。这是中国的,好像频次也在增,就是不同的地区极端的变化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们的教授李占新(音),他研究认为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湿润地区降雨越来越大,而干旱地区干旱的程度越来越强,整个加起来气温的波动幅度加大了,就意味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这是他们在解析这些东西,在很好的杂志上发。我们国家情况也类似,小雨日数越来越少,大雨的日数越来越多,总的降雨量并没有增加,反倒是集中度这种波动性增大了。

  我们把全球的数据拿来,综合气候灾害死亡人口的分析,大家一看就能看出来,我们国家,上午请的那位专家给出来的人口死亡跟我们的结果很像,大家看看印度、中国,都是因综合气象导致的人员伤亡比较高的国家。这是排序,今天上午那位先生的图说,我们还有印度,我们现在排下来,中国是第二,印度第一,孟加拉第三,菲律宾第四,越南第五,美国第六,日本第七,这些大国的人口总数多,暴露大,同样的灾害就多,但是如果变成相对称的时候,去比的话,这里菲律宾就排第一了,就是因气候变化造成人口死亡的比例,菲律宾第一,孟加拉第二,越南第三,老挝第四,南韩都很高,中国就变得低一点的程度了。

  这些数据使得我们从全球角度来看,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这是影响的人口,也能看出来大国多一些,影响人口的比重也是可以看出来,最后导致的那个差距。这是GDP的损失,美国还有欧洲的西欧,发达国家这个比较高一些,有的比较低一些。这是他们的排序情况。

  我们国家的结论,这个报告刚刚出来,还没有正式印刷,你们可以看一下,这是我们理解的图。结论是,观察到的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及未来的趋势是,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种类多、频次高,阶段性、季节性明显,区域差异很大,影响范围广,这都是高信度的,说这个话我们是有比较大的把握的。近60年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显著变化,高温日数和暴雨日数增加,极端低温频次明显下降,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趋势加强,登陆台风强度增大,霾日数增加,这也是高信度的。我们把多灾种灾害列这种群发性和区域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次增加,范围有所增大,这也是高信度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导致天气气候灾害,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度,中国天气气候灾害影响的范围逐渐扩大,影响程度日趋严重,直接经济的损失不断增加,但死亡人数在持续的下降,因为我们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以及现在花很大成本来应对这些灾害,动不动转移40万,动不动转移100万,这样人的死亡少了,财产并没有减下来。

  这是随着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范围的扩大和人口经济总量的增长,各类成灾体的暴露度都不断增大。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密度化,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和防灾减灾基础薄弱,使各类天气气候灾害的承载体的脆弱性区域增大,这是高信度的。根据中等排放,就是RCP4.5和高排放8.5两种情景,采用多模式结合的方法,预估21世纪中国的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呈增多的趋势,预估到21世纪末中国的高温、洪涝和干旱灾害的风险加大,说这个话是中等信度的,因为有很多不确定性的问题。这是这些图片,大家看到我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高温问题上面那三张图,中间是洪涝问题,然后是干旱问题,一看颜色就发现范围在扩大,强度在增加。预估21世纪人口增加和财富积累,对天气气候灾害的风险有叠加和放大的效应,中国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处在薄弱的环节。包括这么几条,一是对巨灾保险的关注管理依然不足。二是管理体系不完善,部门职能分散,协同合作有待加强。三是综合防灾减灾的体系,这种体系机制管理和能力建设仍面临诸多的挑战。四是市场机制与风险转移机制缺失。五是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需要加强,天气气候灾害的监测预警以及风险评估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六是全民防灾减灾教育不足,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都有待提高。这是我们给出来的六大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希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

  一是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综合防范。这里有国际上的模式,我们国内的模式,在这儿主要是三个,减缓的问题、设防的问题和适应的问题缺一不可,我们顾此失彼,必须建立国家综合应对的机制,要把它的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风险防范形成一体,这样才能推进。这里面我们的选择是气候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应当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确定国家中长期气候安全的目标。

  第二尽快组织编制和实施天气气候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的国家综合规划,为国家天气气候灾害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采取因地制宜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协同适应的策略,讲究区域协同和领域协同,夯实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适应规划应急管理与防范天气气候灾害风险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经济社会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恢复能力。

  最后不断健全天气气候灾害风险治理中的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今天上午讲了两个,这两个都需要,我们国家目前应对灾害风险的是政府能力强、社会能力差,中央的文件已经提出来了,要大力加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我以为保险、再保险都是社会力量应对防灾减灾的重要的途径,应该给予很好的关注。

  总结我们国家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经验,完善国家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体系,现在这个治理体系跟不上,这是我们说要进行风险分摊,不能都让政府干,也不能不让政府干,政府该出手的时候出手,不该出手时候不要出手,社会支持力量也是很强的,国家要制定支持巨灾保险的国家政策,而不是天天喊推动,要天天研究它,给这些保险界以好的国家政策,来推动我们国家的综合巨灾风险的防范问题。

  这是我汇报的内容,不对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