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研究文章概述

我国商业养老年金的供需困境探讨:基于年金价值和长寿风险的视角

作者:王晓军 路倩

商业养老年金是养老金体系的重要支柱,我国的商业年金发展明显滞后。本文基于实际数据,采用年金价值比率等指标,通过拆分影响年金价值的因素,测算分析市场上不同类型年金产品的成本附加和价值贬损,从年金价值的视角探讨我国商业养老年金供需困境的原因,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逆选择、死亡率改善、长寿风险和费用等因素降低了年金的实际价值,抑制了人们对年金的实际需求,也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获利空间。另外,长寿风险的系统性和不确定性增大了保险公司的负债,在高利率环境下,长寿风险的影响被掩盖和弱化,但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长寿风险的影响日益凸显,严重抑制了年金的供给。当前试行的个税递延年金将有助于提高年金价值,促进商业年金市场的发展。 

 

研究背景

 

养老金体系由政府主办的基本养老保险、雇主主办的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市场提供的商业年金等多层次组成。在我国,商业养老年金被定位为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保险业多年来一直强调“回归保障”,但商业养老年金的市场份额至今仍微乎其微。那么,困扰我国商业养老年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拥有养老资产却不选择购买商业养老年金?为什么保险公司很少提供终身的养老年金产品?本文将从年金价值的视角探讨我国商业养老年金的供需困境。

理论上,商业年金能够为人们的退休养老提供有效保障,但实际上许多国家的年金市场发展程度较低。对于困扰年金市场发展的原因,许多学者认为年金产品存在逆选择、费用成本等因素降低了年金价值,使年金的需求降低。对年金价值的衡量,一般采用价值比率指标(Money’s Worth RatioMWR)。MWR定义为保险产品的未来给付期望现值(精算中性价值)与市场价格的比值。MWR越高,年金产品越具有吸引力。研究表明,英国不同类型年金产品的MWR大约为0.9左右,美国年金市场的逆选择使终身年金的MWR降低10%。除了逆选择,费用附加对年金价值也有较大影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即期年金费用附加约为总保费的4%

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基于我国实际数据,主要采用MWR指标,测算分析我国寿险市场上年金产品的逆选择、死亡率改善以及费用附加等因素对年金价值的影响,测算分析保险公司提供养老年金产品面临的系统性长寿风险。从供需两方面探讨我国养老年金发展的困境,并给出相关建议。 

 

模型构建与死亡率预测

 

年金价值与年金价值比率

年金价值最简单的描述是年金现金流的现值,现值的计算时点通常为年金购买的时点。为了便于比较分析,通常采用相对数衡量年金的相对价值,即选用一个可比的年金作为基准,通过计算两个年金现值的比例,比较两个年金价值的差距,进而分析两个年金价值差距的原因。

 

死亡率模型

死亡率是年金价值比率的计算基础。考虑到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的限制,采用有限数据Lee-Cater建模方法,基于我国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四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分性别年龄的人口死亡率预测模型。采用Kannisto模型对85岁以上高龄人口死亡率做出外推,极限年龄为105岁。

图1给出了四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男性人口分年龄的死亡率,其中85岁以上年龄的数据为Kannisto模型外推的结果。可见,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呈现随年龄增大递增和随时间推移递减的一般趋势。

图1.png

 

死亡率预测

采用上节给出的死亡率模型建模和预测,可以得到分年龄死亡率qx随时间变动的估计值,进而得到存活率px和累计存活率tpx的估计值。考虑到预测结果的中位数更能代表总体的大小特征,我们以随机死亡率预测结果的中位数为人口队列死亡率。考虑到200年一遇的极端风险,以99.5%不利情形的队列死亡率为考虑长寿风险下的死亡率。对于保险业经验生命表,选用中国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中养老类业务表(CL5CL6)。为了可比性,选择2010~2013年的人口死亡率均值作为人口时期生命表。对于保险业队列生命表和长寿风险生命表,我们采用OECD2014)的方法,假设保险经验死亡率随时间的改善与人口死亡率随时间的改善相同。

图2给出了2010~201360岁以上男性人口和保险人口的时期存活概率、队列存活概率和长寿风险下的存活概率,其中黑色线为人口存活概率,灰色线为保险存活概率。对于不同人群,人口时期存活率低于保险经验存活率。

图2.png

 

年金价值测算分析

 

在对年金价值的度量和判断上,供需两端存在差异。投保人往往依据人口预期寿命和市场投资回报率估算年金价值,保险人则必须依据被保险人生命表并考虑长寿风险、费用和利润附加等因素为年金定价。这里,我们首先假设人们对年金价值的判断建立在人口统计公布的预期寿命和无风险利率之上,其次假设人们对年金价值的判断建立在投资市场平均回报率之上。

 

逆选择因素

以即期终身年金为例进行测算分析,假设购买即期年金的年龄在60~80岁期间。依据原保监会对年金产品预定利率的限制,假设无风险利率、年金预定利率均为3.5%

图3黑色曲线和表12列给出了不同年龄购买即期年金的逆选择附加。可见,逆选择附加基本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76岁之后,有随年龄减小的趋势,这与图2显示的保险经验存活率与人口时期存活率的差异趋势一致。

表1第2列列出了男性在60岁、65岁、70岁、75岁、80岁购买即期终身年金时的逆选择附加。60岁男性即期年金的逆选择附加为16.6%75岁为22.2%80岁为21.1%。这一结果远远高于10%的国际一般水平,表明我国商业年金的逆选择程度较高,这是人们感觉年金“贵”的重要原因。

图3.png

表1.png

 

死亡率改善因素

由保险业队列存活概率与保险业时期存活概率差距产生的MWR可以衡量死亡率随时间的改善影响。图3中黑色虚线和表13列描述了不同年龄购买即期年金的死亡率改善附加,死亡率改善附加随年龄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是由于投保年龄越大,年金的平均领取时期越短,年金价值受死亡率改善影响时期越短,从而死亡率改善附加越小。60岁男性投保的死亡率改善附加为6.6%80岁为5.3%。可见,越早购买即期年金,死亡率改善的影响相对越大,但总体上死亡率改善附加随投保年龄的变动不大。

 

长寿风险因素

保险业队列存活概率与长寿风险下的存活概率得到的MWR之差可以衡量长寿风险的影响。图3中黑色点线和表14列展示了不同年龄投保的长寿风险附加,不同年龄购买即期终身年金的长寿风险附加基本维持在2.1%~2.5%之间,变化不大。

 

保险成本总附加

图3中灰色曲线和表15列展示了逆选择、死亡率改善和长寿风险等的综合附加。从图表中可见,年金的保险成本附加随投保年龄的增加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60岁投保的保险成本总附加为25.3%,相应的年金价值比率为74.7%75岁投保的总附加为30.7%80岁投保的总附加降低为28.9%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的年金产品还存在费用和利润附加。我们选取国内市场上某保险公司的终身年金产品,在考虑长寿风险和预定利率3.5%的情况下,计算得到的费用附加率为3.4%,这与发达国家即期年金费用附加率约为4%的结果接近。如果进一步依据原保监会颁布的《人寿保险预定附加费用率规定》,通过趸交方式出售的年金产品,平均附加费率不得超过10%的规定,如果即期年金的附加费率达到法规的上限10%,将使年金产品的附加成本进一步增加。 

 

在低利率环境下的长寿风险

 

即期终身年金的给付在被保险人死亡时终止,给付期覆盖了被保险人的长寿风险。全体参保人口非预期的寿命延长是一种不可分散的系统性风险,是保险公司年金业务面临的长寿风险。长寿风险使保险公司的负债及其波动性增加,从而偿付能力风险增大。

 

长寿风险下的年金负债结构变动

假设保险公司对每个年龄的投保人发放了5000份保单,若投保人在年末存活,则每份保单给付1元。图4给出了在预定利率3.5%下,60岁男性(图(a))和70岁男性(图(b))单位保额终身即期年金在不同时点的负债分布,黑色曲线为年金经验存活概率下的负债,灰色曲线为长寿风险下的负债。通过计算可得,60岁男性被保险人在长寿风险下的负债增加了9.6%

图4.png

 

低利率环境下长寿风险

我国年金产品采用的预定利率水平较高,目前世界各国都呈现出长期低利率的趋势,低利率会使长寿风险的影响更加突出。假设保险公司对每个年龄的投保人发放了5000份保单,表2给出了不同预定利率和折现率下保险公司所面临的负债差异。

表2.png

利率水平越低,保险公司面临的负债越高,由长寿风险导致的负债增加水平越高。在折现率/利率为4%时,长寿风险导致保险公司对60岁的投保人负债增加了8.8%;当利率下降到1.5%时,长寿风险会导致负债增加13.1%。折现率和利率变化时,保险公司对70岁的投保人的负债变化呈现出同样的规律。可见,在高利率环境下,长寿风险的影响被掩盖和弱化;利率水平越低,长寿风险的影响越大,长期低利率和寿命延长的综合影响将会加剧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更应该警惕长寿风险。 

 

讨论

 

长寿风险的不确定性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假设未来的长寿风险可以预测。如果未来的长寿风险可以准确预测,那么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合理定价来避免这种风险,并通过分红设计等方式实现精算公平。但实际上长寿风险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因此,保险公司在提供终身年金时,必须寻求合理的方式管理长寿风险。

 

个人税延年金的激励作用

2018年4月我国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这一试点政策的实施必然有助于提升年金的价值。如果假设个人的所得税率为10%,到期领取的税率为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60岁个人在税延优惠下购买即期终身年金的总附加将降低5%。可见,个税递延年金有助于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促进我国商业年金市场的发展,但当前试点方案的税优激励作用较小,对年金价值的提升作用不大。由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年金市场的税收激励,促进年金市场的发展,促进商业年金真正发挥在养老金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结论和建议

 

商业养老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鼓励和推动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但当前我国商业养老年金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都严重不足。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年金价值比率(MWR)和长寿风险的视角,基于实际数据测算分析了年金市场供需不足的原因。结果表明,逆选择是造成年金价值贬损的重要因素,逆选择的成本附加随着投保年龄的提高有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死亡率改善和长寿风险进一步加大了年金的成本,使年金价值发生贬损。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长寿风险使得保险公司的未来负债增加,特别是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长寿风险的影响更加突出。

为了降低这些附加成本,一是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等在领取期强制转化为终身生存年金,鼓励个人税延年金的强制年金化,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逆选择成本,提升年金的价值。二是加强对长寿风险的度量和管理的研究,建立政府对长寿风险的担保机制,鼓励对长寿风险证券化等金融市场解决方案的探索。

 

摘自《保险研究》2018年第9期

 

作者简介:

王晓军,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风险管理与精算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精算;路倩,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精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