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研究文章概述

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退休决策影响的研究评述

作者:吴海青 孙祁祥

自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退休决策的影响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理论角度看,简单的、拥有强假设的生命周期模型并不能证明社会养老保险对退休行为存在影响,但在放松完善资本市场、养老金精算公平、个体寿命确定等假设,以及加入更多参数以后,社会养老保险对退休决策的影响可以在理论上被证明,虽然其影响的方向并不确定。从实证角度看,虽然所使用的数据和方法存在很大差别,但大部分研究得到了一致结论,即社会养老保险对退休有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这一问题的后续研究方向,包括在模型中加入更多个体偏好参数和国家制度参数,以及在实证中对研究群体进行拓展,从而对制度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社会养老保险对退休决策影响的理论模型

 

社会养老保险对退休决策的影响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即通过减少当前收入(养老保险缴费)和增加未来预期收入(领取养老保险金)来调整生命周期内各阶段收入,从而影响其消费、储蓄和退休决策。因此,最能刻画其影响的模型为生命周期模型。Feldstein(1974)通过拓展的生命周期模型(Extended Life-Cycle Model),将退休决策内生化,以此来构建能够解释现实现象的理论模型。

在Feldstein(1974)提出的理论基础上,Kotlikoff1979)和Blinder et al.1978)等也建立了一个将退休决策内生化的生命周期模型。这些早期模型均提出了较强的假设,即个体寿命长度固定、完善的资本市场(没有借贷限制)、精算公平的养老金收入等。在这些强假设下,社会养老保险只会一比一地对储蓄进行替代,不会影响退休决策。

随后,Crawford & Lilien(1981)在其研究中将这些假设一一放松,构建了更为复杂、也更具有解释力度的模型,来解释社会养老保险与退休决策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社会养老保险确实会在理论上对退休决策产生影响,这不仅为Feldstein1974)的判断提供了模型支撑,更为后续理论和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Burtless & Moffitt(1986)同样在简单模型基础上放松了完善资本市场和养老金精算公平假设,并通过引入非线性约束条件研究了社会养老保险对退休年龄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论表明社会养老保险会为人们的退休提供激励。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后续研究陆续加入了更多复杂变量,在模型中逐渐加入市场不完善性、制度相关参数以及个体偏好因素。与前两者相比,有关个体偏好对模型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现有模型大多没有考虑个体非理性因素,也没有考虑不同国家制度和市场差异。这些都是后续研究的拓展方向。 

 

社会养老保险对退休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各国学者立足本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情况,针对社会养老保险对退休决策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从结果来看,大部分研究都支持社会养老保险会促使提前退休的结论。

从使用的数据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的不包括特殊制度改革的数据,另一类是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特殊时期的数据。前者主要包括Gruber & Wise(1998)于20世纪90年代发起的一项包括11个工业化国家的研究课题,Axel Börsch-Supan2000)对欧洲国家老年人退休决策的研究,以及Diamond & Gruber1999)对美国的制度分析。同时,还有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比如Vimal Ranchhod2006)对南非老年养老金制度影响的实证研究。这些不包括制度改革的研究,其主要问题在于无法有效分离社会保障和其他因素对老年人退休决策的影响。另一类包含制度改革的数据主要包括Krueger & Pischke1992)对1977年美国社会保障法改革的研究,以及Mastrobuoni2009)对1983年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影响的研究。这两项研究的问题在于,其结果只代表短期均衡,没有对制度改革的长期均衡影响进行分析。Anderson et al.1999)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男性退休长期均衡的影响,其研究弥补了前两者的不足。除美国以外,Filho2008)、Alfonso R.Sánchez Martín2010)、Kudrna & Woodland2011)分别研究了巴西、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老年人退休决策的影响。

总体而言,不同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措施虽各有不同,各国经济社会背景也各有差异,但最终研究结论均认为个体得到的养老保险越少,其退休概率越低,退休年龄越大,也越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因此,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在保证老年人维持一定生活水平的情况下,逐步降低不合理的高保障,并延迟退休年龄。

从实证研究方法来看,由于老年人的退休决策为0-1变量,因此绝大部分实证研究采用的是probit或者logit模型。关于养老保险收入变量的选择,Feldstein1974)提出了养老保险财富(Social Security Wealth)概念,这一概念被Pellechio1979)、Hurd & Boskin1984)、Kahn1988)等沿用。Stock & Wise1990)则提出了“选择价值(Option Value,以下简称OV)”的概念,考虑现实中人们在做出退休决策时,会对当期退休与提前或延迟退休得到的收入进行对比的情况。在Axel Börsch-Supan2000)以德国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中,OV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即OV越大,退休概率越小,符合理论预期。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有关社会养老保险对退休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绝大部分为实证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程杰(2014)以四川省成都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社会养老保险会降低劳动参与率以及劳动供给时间。同时,不同类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不同。该研究采用一手数据,且考虑了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劳动力供给的不同方面,对国内其他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Giles et al.(2011)、张川川等(2014)、解垩(2015)、周云波和曹荣荣(2017),鲁靖和秦杰(2018)等研究都采用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除Giles et al.2011)的研究是以整体样本为研究对象以外,其他研究都以“新农保”和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为研究对象,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断点回归(RD)、双重差分(DID)、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等。

与国外传统文献相比,这些基于中国数据的研究在实证方法上有所突破,更加符合中国实际,但在模型上大多没有进行拓展,也没有形成一致结论。最为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筹划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如延迟退休等,主要针对的是城镇职工群体,而对这一群体退休和劳动供给决策的相关研究极少,且这些研究缺乏对中国养老保险激励机制的深入剖析。由此可见,社会养老保险对不同群体(包括城镇职工、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等)劳动力供给和退休决策的影响亟需更多的深入研究。 

 

结论

 

本文主要梳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退休决策影响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从理论模型来看,从生命周期模型出发,在加入市场、制度和个体参数之后,可以证明社会养老保险在理论上会对退休决策产生影响,但影响的正负程度可能随参数变化而不同。从实证结果来看,大部分数据结论都支持社会养老保险会对退休产生促进作用,其主要影响途径包括提前退休选择以及精算不公平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对延迟退休行为产生“隐性税收”)等。国内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基本处于空缺状态,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农保”对农村老年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方面,而对改革的重要群体——城镇职工退休行为的研究极少,且大多数仅限于某一方面的制度测算,缺乏对制度的深入理解和剖析。由此来看,在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阶段,我们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养老保险对老年人退休决策的影响,为改革、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借鉴。

目前,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退休决策影响的理论研究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仍存在继续拓展的空间,比如加入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偏好异质性、个体非理性等因素,以及对不同国家特定制度参数的研究等。针对中国的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可以沿着以上思路进行扩展。而在实证研究方面,应更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数据,以及与现有改革联系最为紧密的劳动力群体,比如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等,并由此发现在中国市场和制度下,社会养老保险与老年人退休决策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化特征。针对该问题在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能够为中国目前面临的各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同时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对理论和现实均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保险研究》2018年第9期

 

作者简介:

吴海青,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孙祁祥(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