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理论与实践文章概述

2018年中国保险养老社区发展研究报告——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作者:课题组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较大。如何让广大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自2007年以来,我国保险公司开始纷纷投资建设保险养老社区,力度之大、布局之快、特色之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保险养老社区指由保险公司投资并具有实际控制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建立起来的集居住、养老和医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社区。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老年人都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这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的质量和寿命,在养老社区规划建设中,医养结合成为主流趋势。在2017年全方面研究保险养老社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本年度研究报告聚焦医养结合,着重对保险养老社区如何推进医养结合进行探讨。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实需要及政策支持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实需要

1. 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特点凸显医养结合的必要性

由于年老体衰,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完全自理老年人数量不断下降。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特殊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使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护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而突显出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无法行走、不能自理,甚至无法自行进食和排泄,疾病和衰老并存,对医养结合的服务需求非常迫切。在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对医养结合保持旺盛需求的同时,步入中年的健康人群因养生防病的需要,对未来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相较普通社区,医养结合类高端社区根据高净值人群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康复疗养和医疗护理的基本需求,围绕居家、机构、社区,建立连续的服务节点,实现活力养生、健康养老,这使此类养老社区在高净值人群中的关注度逐年提高。

除可能的失能、半失能外,困扰老年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慢性病。老年人患慢性病不仅是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也是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而目前,许多养老机构并不具备针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功能,导致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小病大治”,甚至长期在医院“压床”,最终使大医院的床位资源越来越紧张,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空床率却达到较高水平。医养结合模式有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工作,在缓解老年人家庭压力的同时,也可使社会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应对快速老龄化应采取的关键举措。

2. 高龄化、空巢化形势日益严峻使医养结合需求十分迫切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在老龄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同时,老龄人口的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由于人口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及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未来人口的高龄化、空巢化程度将十分严重。据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人口的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提出了强烈需求。受家庭结构小型化及国民整体生育意愿下降等影响,我国“421”结构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家庭成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长期护理减少,家庭养老照料功能日益减弱,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甚至已无法承担护理老年人的责任,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需求问题非常突出。在现有养老服务体系中鼓励医养结合,将有效弥补家庭养老不能提供医疗护理的缺陷,减轻子女日常照料老年人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3. 传统养老机构急需通过医养结合补齐普遍缺“医”的短板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具备养、护、医、送四大功能,既不同于传统养老机构的以“养”为主,也有别于传统医疗机构的以“医”为主,有助于改变养老机构老年人在健康状况不佳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现状,使有急迫医疗需求的老年人在机构内部就可以获得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并能够通过长期照料维持健康,保障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增长很快。根据民政部公布的年度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4.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9张)。在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增加的同时,养老服务的核心已经明显由解决“老有所养”转向实现医养结合。民政部2018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已有93%的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总床位的47%。但毋庸讳言,这些服务仍停留在粗浅的层次上,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亟须提高。医养结合是“有病诊治、无病疗养”的新型养老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能够满足老年人群的特殊医疗保障需求,是养老机构改善服务品质、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政策支持

“医养结合”指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衔接,推动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医养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医养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区别于传统模式的单一生活照料服务,医养结合将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老年人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或是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减少了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间周转的时间,降低了老年人陷入不必要生命危机的风险。

对于拥有世界最大规模老年人口的我国而言,推行医养结合是缓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难题的必然选择。为此,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大力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

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理念的重大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说明,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老年福利体系,已经成为国家对两亿多老年人的庄重承诺。 

 

二、保险养老社区医养结合的实践探索

 

(一)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 总体布局

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保险业率先获批进行养老社区试点。此后,泰康将“重资产投资”与“轻资产服务”相结合,大力推动医养结合的泰康养老社区模式,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高品质连锁养老机构。

泰康旗下专注养老康复实体建设运营的专业品牌是“泰康之家”。泰康之家聚焦老年生命链产业整合,以养康为核心,对接保险产品,致力打造老年健康服务超级平台,引领健康养老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泰康之家投资建设的养老社区是一种高品质、综合性医养社区,以大规模、全功能、医养结合、候鸟连锁为特色,以活力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科技养老为管理理念,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医护康复、文娱社交、旅居养老等特色服务,力求满足老年人“社交、运动、美食、文化、健康、财务管理和心灵的归属”七大核心需求,为入住老年人提供“温馨的家、高品质医疗保健中心、开放的大学、优雅的俱乐部、长辈心灵和精神的家园”五位一体的生活方式。

保险、医疗、养老高度关联,产业发展具有协同性。据此,泰康将“保险+医养”作为核心战略,以“养老+保险+医疗”的商业模式推进产业扩张。

在推动养老与保险融合方面,2012年425日,泰康人寿针对养老社区的运营特征,推出国内第一款保险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幸福有约”综合养老计划,为客户提供涵盖养老财务规划和养老生活安排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到2017年底保单销售累计达到近2万件。2018年,泰康人寿对接养老社区的主打产品是“泰康鑫福年金保险产品计划”。该产品拥有生存金给付和现金分红(具体以合同约定为准)两笔现金流,并可为客户进行长期财富规划。与其配套的“健康尊享系列医疗保险保障计划”,则具有突破社保、承诺续保至99岁、可报特殊门诊等特色。

在推动养老和医疗融合方面,在养老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泰康建立了以康复和老年医疗为核心的社区医疗体系,能够提供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慢病康复、长期护理于一体的闭环式、整合型医疗保健服务,并不断加快在医疗领域的布局。

为了使保险和医养有机结合,泰康还将满足客户的保险、医疗、养老需求形成了一个闭环,即投保泰康人寿健康险、养老险的客户在生病时可以到泰康投资运营的医院去看病,达到一定年龄和条件后可以到泰康投资运营的养老社区去养老,一切都围绕客户的健康和财富管理来展开,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保险机构的人文关怀,有效延伸产业价值链。

2. 医养结合的实践探索

1)建设高品质医养社区

目前,泰康之家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苏州、武汉、杭州、三亚、南昌、厦门、沈阳、长沙、南宁13个重点城市,投资建设大规模、全功能、国际标准的医养社区,全部建成后将提供约2万户养老单位,在养老领域的投资金额占到整个保险行业的一半以上。社区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老年人的身心特征,以国际标准、活力养老、医养融合、候鸟连锁为核心,从建筑到服务,从整体到细节,全方位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医养社区。

泰康之家医养社区遵循“康养结合”理念,引入国际持续照料型养老社区(CCRC)模式,围绕老年人的实际健康需求,配建以康复、老年医学为特色的康复医院和养老照护专业设备,打造泰康国际标准康复体系(TKR),提供包括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老年康复及老年医疗在内的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连续健康服务,把现代医学和中医传统医学运用到活力生活和长期照护的各个阶段,提供医疗急救保障和有效转诊,针对老年常见病和慢性病进行系统健康管理,实现一站式持续关爱。

2)收购、自建医院和医学中心

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医疗资源必不可少。养老社区需要把医生从单纯的专科医生向全科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全科医生进行转变。同时,要把医院的医疗模式从以看病治疗为主,变成以长期跟踪、主动维护为主的闭环整合型医疗保健模式。泰康采用了收购和自建医院和医学中心的方式。2015年,泰康战略投资南京仙林鼓楼医院。2017年,泰康与武汉同济医院合作共建的泰康同济医院项目在武汉正式开工。2015年至2017年,在养老社区内部设立的泰康燕园康复医院、申园康复医院、粤园医院成功运营,努力打造TKR泰康国际标准康复体系。

与此同时,泰康还聚焦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区域,布局核心城市,通过与顶级医院合作,打造区域医疗中心。目前,泰康已经在全国拥有3个大型医疗中心、牙科和妇儿两大专科医疗体系。此外,泰康还积极投资参股各类医疗机构,投资淮海医疗集团,入股和美医疗、百汇医疗等,不断推进战略重点区域医疗网络构建。

由于医疗的管理比通常的企业管理更复杂,泰康对医疗体系的打造所采取的步骤是循序渐进的,走的是一条“从外向里”逐步发展的道路,先把养老、康复、长期护理等做扎实,然后再推向专业医疗服务。

3)设立从事健康产业的全资子公司

2018年628日,泰康旗下专业从事健康产业投资和管理的全资子公司——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0亿元。泰康健投作为泰康医养业务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将发起设立医养基金,并持续聚焦医疗、养老、纪念园和健康不动产等产业的运营管理,形成投资、运营专业化发展的体系,打造泰康健康产业卓越品牌。泰康健投的成立,标志着泰康将以更专业、更科学、更全面的方式助力健康产业发展,服务大民生、大幸福工程。

 

(二)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 总体布局

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介入养老产业的保险公司之一。2011年,合众人寿提出“两个千亿”计划,全面进军养老及相关产业,启动构建全国连锁养老社区的整体战略。2012年,合众“优年生活”养老品牌创立,并在武汉、沈阳、南宁、合肥、济南、北京、上海、青岛、苏州等多地布局。20139月,合众优年生活武汉社区正式开放,成为国内第一家落地运营、由保险资金投资兴建的养老社区,而且率先实现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的灵活对接。20169月,成立南宁养老运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2017年,合众优年生活沈阳社区和南宁社区正式运营。

合众人寿在养老社区方面的投资策略是“轻重资产相结合、海内外相结合”。一方面,以重资产方式投资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在武汉、南宁、沈阳三地养老社区已投入运营的基础上,今后十年左右将投资千亿元建设26个养老社区,总投资规模为1000亿元左右。另一方面,以股权投资的轻资产模式收购国外养老社区或机构。2015年至2016年,集中在美国十多个州收购了39家养老护理社区。截至2017年初,已在国内收购7家养老院,在国外收购56家养老社区,国外养老投资规模达20亿元,是国内以轻资产模式收购养老机构最多的保险公司。

为了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合众人寿以保险产品、客户群体、营销网络等保险资源为基础,创新性地将养老医疗产业作为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努力形成在医疗、养老产业方面的产业协同优势,打造“保险+医养”的核心竞争力。

2. 医养结合的实践探索

合众人寿投资管理养老产业的运作实体是合众优年(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合众优年(北京)投资有限公司由中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合众人寿投资设立,管理总部设于北京,拥有连锁型持续健康退休社区品牌“优年生活”,目前旗下运营有优年生活武汉社区、优年生活沈阳社区、优年生活南宁社区等。

“优年生活”以关爱老龄事业为宗旨,引入美国CCRC先进理念,以创新老年人晚年生活方式为重点,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包括独立生活、协助照料、康复护理、阿尔茨海默症(认知症)照料等专业照护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

合众优年的经营思路是将养老与保险相结合、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养老与旅居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规范、颇具规模的养老社区。医养结合的实践则集中体现在优年生活社区所提供的健康管理、康复理疗等服务上。

此外,合众优年还充分利用周边医疗资源实现医养结合。如武汉社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后官湖生态新城,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复合型养老机构之一,潜心经营几年来,将医疗、护理、养老无缝嵌合,在医疗、护理、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尤其是注重利用武汉市第五医院、汉阳医院等周边医疗资源,与这些医疗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能够在必要时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服务。

 

(三)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 总体布局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养老社区专业品牌是国寿嘉园。国寿嘉园秉承了中国人寿“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寿健康养老产业“关爱人”的基石和原点,从个人身心管理、家庭健康管理、朋友圈互动、社区生活、社会价值五个层面,彰显中国人寿人文关怀理念,倡导、提供一种健康养老与实现价值的全新生活方式。

中国人寿将国寿嘉园定位为“大健康的引领者,值得托付的健康养老服务商”,致力于打造“亲和、睿智、参与、发展”的品牌个性。在实际运作中,国寿嘉园项目结合中医理念及现代养生科技,努力构建一套包括检、食、健、护、疗等在内的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行、文、娱、思、享、健等全方位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人寿养老社区的战略布局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点一线,四季常青”,即聚焦北京、天津、苏州、深圳、三亚等城市,为老年人提供夏住苏州、秋住京津、冬住三亚的度假式养老养生生活方式。

未来,中国人寿将突出四大功能,加速包括精品养老社区在内的“大养老”产业投资建设,传递引领品质健康养老生活方式。一是活力养生,二是康复护理,三是分时度假,四是社区养老。

2. 医养结合的实践探索

国寿嘉园从维护健康、疾病防治和延缓衰老等需求出发,给每一位老年人建立个性化的“体检+诊断+慢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在技术、服务、硬件、环境、管理等方面给老年人提供国际先进服务,使其可以全天候、无间断地享受到康复、护理、日常照顾等医疗服务。

中国人寿首个医养结合型养老养生项目是天津国寿嘉园·乐境。国寿嘉园·乐境面向有康复、护理、日常照料等刚性需求的老年客户群体提供服务,同时还与国际领先的美国TIRR康复医院合作,力推医养深度融合,打造“康、疗、养、护、防”五位一体的国家级医养结合综合示范区。国寿嘉园·乐境将紧紧围绕服务保险主业,利用自有优势,借助空港医学园各方面配套高度成熟的有利条件,瞄准市场空白,定位高端“康养”。根据项目实际条件积极拓展自身的健康管理、老年人照护及国外高端医疗服务等,探索和开发高端商业健康险等,力求实现保险主业、客户和项目本身多方共赢。

国寿嘉园·逸境致力打造一个国际一流水平、国内独一无二的集康复疗养、健康管理、休闲度假、乐养生活于一体的热带地区健康养生度假社区,成为海南唯一一家会员制全套房养生度假酒店,提供大健康、好生活、致情怀三大类服务,即健康检测与健康管理服务、养生度假生活服务和丰富的文化娱乐服务。此外,国寿嘉园·逸境还将设立名医汇,并开办健康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健康专家,尤其是知名中医,定期举办健康讲堂及为客户提供健康咨询,必要时还可提供诊疗服务。

苏州国寿嘉园·雅境由中国人寿与美国知名养老运营管理机构魅力花园(Merrill Gardens)公司联手打造,为退休后的老年人提供康复疗养、医疗护理等一站式服务,并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改变,实现相应服务及医疗配套的无缝衔接。同时,还将建立完善的医疗康复中心,使老年人生活无后顾之忧。

北京国寿嘉园·韵境健康管理中心,是具有医疗资质的,以三大中心和三个专科为载体的为客户提供全面健康管理的项目。产品设计上,除为养老、养生项目客户外,还将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公司客户提供从检测到评估再到干预的全面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将以三大中心(功能医学中心、未病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和三个专科(营养科、运动康复科、特色)为载体。硬件设施上,将构建优美舒适的医疗健康服务环境,遵循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JCI标准。

福保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颐康之家)是中国人寿建立的首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项目根据老年人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康复疗养和医疗护理的基本需求,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各种智能设备,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服务体系,配备专业的养老照护团队,营造温馨、舒适、健康、快乐的氛围,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集托养照护、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四位一体的多功能、高品质服务。

在布局“三点一线”养老社区的同时,中国人寿下属的国寿投资公司根据集团“大健康、大养老”的战略整体布局,积极创新“保险+医疗”产融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成立了国寿大健康基金。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旗舰型大健康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已成功投资卫宁科技、信达生物、山大地纬、药明康德、迈瑞医疗等大健康领域龙头企业,完成了医疗控费、生物制药、医疗设备、医保信息化等领域的战略布局。

 

(四)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公司

1. 总体布局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自2014年起开始积极探索养老产业与保险业务的互动模式,结合客户对高品质养老的需求,推出与之匹配的养老保险产品,同期规划建设太平梧桐人家国际健康颐养社区,建立了“保险业务+养老社区”的新服务模式。

2017年,太平人寿在“重资产”太平梧桐人家国际颐养社区项目的基础上,以“轻资产”模式,携手第三方养老社区,面向公司客户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体验。6月份,启动了与上海新东苑·快乐家园养老社区的合作。830日,与七彩云南·古滇名城进行了合作签约。

目前,太平人寿正在通过“轻重并举”的方式,加速扩展全国养老社区的布局。“重资产”将延续梧桐人家的模式,逐步形成“东南西北中”全国性战略布局;“轻资产”则与新东苑·快乐家园、七彩云南·古滇名城的运作模式相似,从客户需求出发,甄选出优质的第三方养老社区进入太平人寿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搭建起全国的网络式布局。

2. 医养结合的实践探索

2014年1017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精心打造的“梧桐人家”国际健康颐养社区项目在上海正式开工,标志着中国太平养老产业发展迈出关键性步伐。依托寿险主业优势,太平人寿积极建立健康和养老产业各个环节与保险保障之间连接和增效机制,打通健康养老上下游服务产业链,建立一流的健康养老品牌“太平乐享家”,从健康管理和养老产业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闭环,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保险+健康+医养”全产业生态链。

梧桐人家是中国太平投资约40亿元兴建的首个养老社区旗舰店。该项目目前已基本完工,即将启动销售,预计2019年上半年全部实现精装交付、拎包入住。

作为老年生活社区,在众多的配套设施中,人们最为关心的当属医疗资源。在医养结合方面,梧桐人家通过“周边医疗机构环绕+自建”,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一方面,梧桐人家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国际医学园区内,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质子重离子医院、曙光医院东院、肿瘤医院东院等各大医院就在周边。

另一方面,梧桐人家自身的医疗配套也非常完善,不仅每个房间都有健康监测设施,关注到每一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还将自建一个以小综合、大专科为特色的6万多平方米的康复护理中心,确保入住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看病、配药。在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将打通上海市知名三甲医院绿色通道,并积极引入先进的海外医疗资源,搭建智能化和远程医疗系统,打造线上线下、国内国外“零距离”的专业医疗服务网络平台。

在运营服务方面,2016年5月与已有30多年养老运营经验的美国水印养老社区公司合作成立太平水印(上海)养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在美国合作方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体系,涉及生活服务、健康管理、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同时,还选派业务骨干赴美国水印养老社区学习实训,并和湖南女子学院等院校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储备了一批专业养护人才,确保项目品质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 

 

三、保险养老社区医养结合存在的短板及问题

 

(一)部分保险养老社区的医疗设施仍不足

医养结合难题的核心和实质来自于我国医疗门诊机构的羸弱。这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无论是入住养老机构还是居家,抑或依托社区照护,均难以获得方便有效的医疗服务。社会力量有足够的积极性提供老年人所需的社区医疗服务和医养结合服务,而且有很高的积极性提供上门服务,却被卫生管理部门以种种原因拒绝进入,从而形成公立机构不提供或不能较好提供社区医疗服务、民营机构有积极性提供却无法进入的尴尬局面。这是我国医养结合难题的症结所在。

在我国已经建成运营的保险养老社区中,泰康保险养老社区是医养结合路线的坚定“布道者”,从一开始就注重社区内医疗机构的设立。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先设立医疗门诊,待条件成熟后则进一步升级为医院。目前,已经开业的北京泰康之家燕园等医养社区,不仅配有全科诊所,集医疗、保健、颐养为一体,为居民提供常见病诊疗服务,而且还自建有康复医院,创新泰康国际标准康复体系TKR,聘请资深康复专家、老年病专家,接入急救网络。此外,还与国内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合作,实现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远程医疗、专家会诊等服务。不过,由于运作思路不同或受制于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与泰康医养社区相比,也有一些保险养老社区在医疗机构或设施上的投入明显不足,抑或重硬件、缺软件,人员队伍缺乏专业的培训,缺乏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从而限制了医养结合推行的广度和深度。

 

(二)医疗护理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比单纯养老服务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单从医疗服务方面就需要大量的具有行医资格的医师、专业护士和专业康复护理人员。然而,目前我国老年医疗、护理、康复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却严重不足,质量也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供需失衡突出。并且,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大、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期医养结合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以养老机构最需要的全科医生为例,在我国,全科医生的数量严重不足。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是医疗服务体系“金字塔”的基石。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是阻碍保险养老社区医养结合的重要制约因素。

不仅全科医生,养老机构大量需要的护理人员同样十分缺乏。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不到30万人,且年龄多在40岁以上,真正有专业背景、专业素质且经过一定训练的人还不到10%,严重缺乏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如此,现有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比较低,而工作强度却比较高、心理压力比较大,以致职业认同感差,从业者流动性比较高。

 

(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急需加快建立

对于失能照护来说,资金保障和医护服务是两大支撑体系。其中,资金保障旨在解决医院、老年人与养老服务机构三者间服务费用的支出问题。但从目前情况看,不仅医护服务体系有待充实完善,稳定的资金来源也需要进一步夯实。

为了解决失能照护的资金来源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80号),选择15个城市和2个重点联系省统一组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截至2017年,15个试点城市已全部启动试点工作,吉林、山东2个重点联系省份在全省作出统一部署。试点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覆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大都从职工医保人群起步,并确定了逐步实现全民覆盖的制度目标。截至20186月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人群已达5700万人,参保职工与城乡居民的比例约为7315个试点城市基本都建立了多元筹资机制,资金来源主要由个人、社会、单位、财政、医保五方面组成,部分地方还有一些社会捐助作为补充等。从一年多试点的情况看,试点工作总体顺利,制度成效初步显现,切实减轻了家庭经济和事务负担,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可及性大大增强。

虽然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保障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但从全国来看,稳定的筹资渠道远未建成,多元筹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夯实。从已经开展试点的城市看,目前部分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渠道过于单一,大部分依靠医保基金结余,缴费责任与保险的权责对应原则不相匹配,急需均衡各方筹资责任,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筹资待遇动态调整机制。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政策解读,强调互助共济和风险共担,明确各方权责。此外,由于缺乏统筹的制度安排,政策、资金在多个领域部门分散开来,没有形成合力,下一步需要加强研究,完善顶层设计,统筹财力供给,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加快建立。

 

(四)保险医养社区的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尽管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类型企业投资建设养老社区,但这些政策支持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未细化,不管是在土地、金融方面,还是税收方面,政府都尚未有明确支持,这对以盈利为导向的医养社区来说是一个考验。其中,土地的制约最为突出。

土地是养老社区开发最前端的基础资源。营利性养老用地成本过高,不仅会直接拉升养老社区的整体成本,还会制约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选择,导致养老社区供应不足或者收费较高限制受众群体。从现实情况来看,“拿地难”“拿地贵”导致的高土地成本是当前保险公司参与养老社区建设面临的首要挑战。

“拿地难”首先体现在用地性质不明晰制约供地计划方面。2014年,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提出养老用地要纳入供应计划、单列用地指标,但201711月出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仍缺乏符合养老土地用途的专项分类,致使地方政府无法将营利性养老设施用地单独列入供地计划,只能通过居住用地配套设施、医疗卫生用地等办法曲线供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设综合性养老社区的供地来源。除用地性质不明晰外,“拿地难”还体现在老龄化严峻地区多用地指标紧张、地方政府为养老社区主动供地意愿有限等方面。

“拿地贵”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化拿地方式推高绝对地价;二是土地使用年限差异抬高相对地价。

“拿地难、拿地贵”直接导致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成本普遍居高不下。根据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6月末,全国共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8家机构投资29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海南等东部沿海的18个省区,占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金额678.2亿元,床位数超过4万个,其中部分养老社区项目已投入运营。据此数据计算,这些保险养老社区的平均成本为5652/平方米,每个床位的平均资金投入达169万元,这给养老社区建成后的运营造成较大成本压力。 

 

四、保险养老社区医养结合前瞻

 

保险养老社区医养结合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保险公司及有关方面的大量投入,也需要政府及监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有效引导。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确保保险养老社区医养结合的顺利推进。展望未来,保险养老社区医养结合将出现以下趋势。

 

(一)保险养老社区将普遍设置医疗机构

近年来我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医院,提供基本医疗、高端服务或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明确提出建立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支持养老机构开办老年病院、康复院、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这就给保险养老社区普遍设置医疗机构开了“绿灯”。在国家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医院的背景下,在入住老年人普遍需要医养服务的强烈拉动下,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无论是已经投入运营的保险养老社区,还是新开设的保险养老社区,都将把设置医疗机构放在核心位置,促进医养服务的高度融合,从而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养服务,提升养老社区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保险养老社区将进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医疗资源,加强与附近医疗机构的战略协作和服务对接。例如,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要么由这些医疗机构对养老社区的医疗服务进行托管,要么由医疗机构选派由医生、护理和康复技术人员组成的医疗服务团队,定期到养老社区进行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此外,有条件的养老社区还可以与周边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在社区内或附近共同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二)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将会加大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高素质、专业化医护人员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医养结合的重大问题。面对医养专业人才的匮乏,开办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已纷纷采取措施,力图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泰康拟从三个层次来支撑人才培养:一是整合企业医疗资源,自建护理学院,定制化培养高级人才;二是与大中院校深度合作,共同创办教学基地,定向培养;三是积极拓展成人职业教育,为有转职需求的成人提供培训。

但是,医养专业人才匮乏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保险公司的努力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身的需求困境。对于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高度重视,正在着力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医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足够的专业医护人员创造条件。例如,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中职院校数量增加较快。为了促进和激励更多学生选择报考这类专业,国家可以采取的举措包括:放开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招生计划、招生地区限制;鼓励更多院校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减免相关专业学生的学费,吸引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进行报考;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及养老服务岗位从业人员给予学习补贴或入职补贴等。

在加强学校人才培养的同时,具有专业培训能力的大型养老机构也将建立专业培训和实习基地,加快对现有医养服务人员在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其专业技能。在职业激励机制方面,将考虑设置不同等级专业技术职务,打通职称晋升渠道,并引入绩效工资机制,增强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医养工作岗位上的积极性,增加其职业归属感和职业稳定性。

 

(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践探索有望提速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可以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支出,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生活独立和人格尊严,也可以缓解老年人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护理支出压力。

由于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而且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众多,难以支付长期的护理费用。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推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支付风险。就推进目前正在进行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来说,下一步有关部门有望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瞄准重点部分、关键节点,深入研究探索,开展总结评估,为顶层决策提供实践依据;二是发挥长期护理保险资源配置平台的促进作用,加强服务供给;三是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研究提出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在当前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过程中,面临筹资模式、责任界定、失能等级标准制定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此,今后国家将有望逐步建立独立的筹资体系,通过个人缴费、财政补助、医保基金适当划转、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同时,坚持责任分担,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合理划分各方的筹资责任。此外,还需加紧研究制定失能等级标准、护理等级标准以及长期护理保险的支付标准等,为推进相关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在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过程中,中央或地方政府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经验,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必要时,应考虑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方案的设计和经办服务,并推动开展商业性的护理保险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功能补充和水平提升作用。

 

(四)“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成为重要趋势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养老”“互联网+医疗”已经在医养领域兴起并产生重要影响,为养老和医疗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促进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融合与创新。2017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三部门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强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20184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这些政策文件的印发,将“互联网+养老”“互联网+医疗”推到了前台,标志着“智慧养老”“智慧医疗”已经成为医养产业的重要趋势。

借助“互联网+养老”“互联网+医疗”的技术手段,目前养老服务领域已经出现“智慧养老社区”。所谓“智慧养老社区”,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搭建“智慧养老云服务管理平台”,通过平台有效整合医疗、服务、监护等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养老社区。借助平台及各类终端,社区能够按照养老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向老年人及家属提供涉及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服务。在这种大趋势下,可以预见,保险养老社区将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智能化的“互联网+养老”“互联网+医疗”实现“智慧养老”,通过物联网技术及各类传感器,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以维护老年人生活的安全和健康。与此同时,养老社区还可通过远程医疗等现代信息手段,实现与社会优质医疗资源的无缝对接,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应急呼救、医疗会诊、康复理疗等项目的远程在线服务,方便老年人对养老方式和医疗资源的选择,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现代化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五)国家对保险养老社区的政策支持将更加灵活

2016年1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切实增强政策保障能力”,提出“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完善财政支持和投融资政策”。据此,可以预计,在涉及保险养老社区的政策方面,国家将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以此给保险养老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以土地支持政策为例,有关专家建议,可以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宅基地改革的有关精神,探索用宅基地开发保险养老社区的可能性,为解决养老社区土地难题提供新思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文件发布后,有关部门强调,这项改革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而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基于这一导向,如果能够依法合规推动城市近郊周边的宅基地进入养老用地范围,既能为保险机构缓解土地瓶颈提供一条全新的可行路径,又能创造性地将国家对养老服务用地的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如果利用宅基地建设保险养老社区,则有望从两方面化解“拿地难”问题。一是创造养老用地的增量供给。当前农村居民点空闲和闲置用地面积多达约3000万亩,且未纳入养老服务机构用地范围。如能盘活这些巨额的土地资源,甚至仅仅是城市近郊的宅基地,就有望为保险机构建设养老社区提供可观的增量用地。二是设立定向供地的门槛。宅基地改革不是面向城镇居民下乡买房置业所用,而是让闲置农房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载体,以养老为代表的业态正是政策着重提出并支持的供地方向,而以城市居民住宅和房地产开发为目的土地用途则将被严格排除在宅基地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之外。

与此同时,利用宅基地建设保险养老社区,还可从两方面化解“拿地贵”问题。一是获取土地的方式将从原来只能通过二级市场拿地转变为可以通过一级市场拿地,从而节省大量中间费用,降低土地获取成本;二是因议价空间增大可公平合理获取养老用地的更大议价权,实现乡村经济与保险机构建设养老社区的互惠互利。

 

摘自《保险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11

 

作者简介:

宁波市梅山保险养老研究院、中国保险学会联合课题组。课题组组长:李钢;课题组成员:李钢、冯占军、张迎宾、章晋英、李连芬、陈鳗如、洪苏蕾、祝辉;执笔:冯占军、张迎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