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理论与实践文章概述

抓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

作者:余贤群 李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是要振兴实体经济,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是要解决资本“脱实向虚”问题。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资本“脱实向虚”主要表现在资金过多向虚拟经济部门转移、资金在虚拟经济部门内空转以及实体企业本身主业“虚化”等现象,主要成因在于资本逐利、产能过剩、创新能力弱及企业成本高。本文为从成因入手,着眼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局,从系统、总体、宏观、全局、长远、战略的视角去审视和把握振兴实体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六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即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有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提出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根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这五个方面的工作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六条部署战略一脉相承,并且更加具体、更加聚焦、更加实际。

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在于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构成一个系统的不同环节,是存在于统一的系统内部的差别。在这一系统内,过程总是从生产开始,生产既支配着生产本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交换和消费并不起支配作用;分配,当其作为产品的分配时,也同样不能起支配作用,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时,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部分。因此,虽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要受其他要素的制约,但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及这些要素间的相互的关系。马克思深刻阐述了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关系,从中我们看到,就社会化生产和再生产的全过程而言,生产是决定性因素。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实体经济也是决定性、根本性的因素,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做强、做优、做实实体经济。

二是振兴实体经济当前最关键的是要解决资本“脱实向虚”问题。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实体经济是与商品、服务和资源相关的经济活动。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在实体经济活动中的循环过程的论述,首先,货币资本要通过交换获得原料、厂房、机器及工人;其次,通过生产将其变成产品,并进一步通过流通将产品变成商品;最后,通过交换将商品变成货币。也就是说,货币资本必须要经过“交换—生产—流通—交换”这一循环过程,通过与实物形态的相互转换,才能产生利润。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买卖职能独立化的结果,能够间接增大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但不创造价值,商业利润是对产业利润的扣除。借贷资本作为商品投入流通领域取得的利息是对产业利润的扣除。借贷资本的发展促进了银行和信用体系等具体形式的繁荣、虚拟资本的形成以及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流通,导致广义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复杂化(融合或者分离)。我国经济工作存在的资本“脱实向虚”现象是产业资本与借贷资本关系复杂化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脱节,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虚拟经济过渡。

 

二、资本“脱实向虚”的实质与表现

 

资本“脱实向虚”的实质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部分资本异化为期望大幅度增值的货币资本,与作为“生产力发展承担者”的资本不同,这些畸变了的资本不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发挥既定的资本职能,而是利用金融资本的力量,在流通领域封闭循环,通过推动市场价格的反复变动而实现资本增值。由此可见,其本身已完全脱离社会再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既不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也不对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活动提供帮助,是一种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投机活动。现阶段经济现象中的资本向“虚”,正是对这些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乱象和金融乱象的经济活动的统称。从实践中看,资本“脱实向虚”主要表现在资金过多向虚拟经济部门转移、资金在虚拟经济部门内空转以及实体企业本身主业“虚化”等方面。

一是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支持减少。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持续下降,2016年跌至50%以下。也就是说,近两年超过一半的新增贷款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图1.png

相比较而言,有关数据显示,在德国新增贷款中,扣除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的占比,流入实体经济部门的贷款占比自1991年以来基本维持在75%~85%。可见,在德国这样高度重视实体经济部门发展的发达国家,实体经济能够获得非常强大的金融支持。

二是实体经济部门生产性再投资意愿下降,生产资本大量涌入金融业与房地产领域。一方面,实体经济部门大量投资金融类资产。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在上市公司中,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规模呈现大幅增长态势。2016年第三季度末,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较2015 年末和2011年末分别增长了27.0%374.5%,而同期的企业总资产仅分别增长了11.1%85.6%。此外,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将贷款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投资收益成为实体经济部门的重要利润来源。201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投资净收益占净利润比重达32.3%,而所用资金无论是来自于企业闲置的自有资金,还是来自于募集资金,均表现出对生产性再投资的意愿较低。根据有关统计信息,2017年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101家央企中,一半左右的央企将金融投资或金融服务列入其业务板块,甚至在不少央企的产值构成中,主业、房地产、金融已各占三分之一。

图2.png

三是资金在虚拟经济部门内出现空转。2015年下半年至2017年初,M1M2增速的“剪刀差”持续扩大,即M1的增速大于M2的增速,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这说明了企业的投资意愿不强,资金沉淀为活期存款,从而导致M1迅速上升。金融发展史也证明,这一现象往住伴随着实体经济低迷、楼市或股市过度繁荣、资本“脱实向虚”等现象。

图3.png

 

三、资本“脱实向虚”的成因分析

 

资本“脱实向虚”固然与金融机构本身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出现偏离等问题相关,也与市场监管不力、政策导向不明、货币超发导致流动性过多相关。从根本上讲,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与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大环境变化“碰头”,从而造成实体经济利润率偏低。从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发展以及资本流动的特点看,资本“脱实向虚”有一定的客观性、普遍性、阶段性、周期性和反复性。

一是资本逐利。资本的逐利性是金融资“脱实向虚”的一般经济基础。根据马克思经济理论,趋利避害、追求超额利润是资本的本性,而且服从平均利润率规律,任何等量资本都要求获得等量利润。换言之,资本的直接目的就是实现资本增值,资本仅仅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生产使用价值,且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回报。对于资本增值的途径而言,虽然从社会总体角度来看,只有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对于个体资本而言,不一定非要投资于实业,生产使用价值,投资于纯粹的流通过程,也可以实现资本增值。因此,寻找其他通过剩余价值再分配达到资本增值目的的方式是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图4.png

二是产能过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产能呈“井喷式”增长,其中相当多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国外需求以及国内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那时,国际市场空间大,只要有成本优势,就能扩大出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市场迅速萎缩,我国经济也告别了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L”形走势阶段。市场无法消化吸收以前达到峰值时的部分产能,加上社会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实体经济的边际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下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种情况,不仅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也遇到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量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使资产泡沫膨胀,金融风险逐步显现,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体循环不畅。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按照国际上产能利用率为81%~82%是衡量工业(或者制造业)的产能是否过剩的分界点,低于75%表明产能过剩严重。因此,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见表1)。产能过剩导致非金融部门收益下降,实体企业“融资难”与金融企业“资产荒”交织在一起。

表1.png

三是创新能力弱。尽管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在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专利产出数量等也步入快速增长阶段,但在新兴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化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仍未完成。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11月,在申请量排名前20位的企业中还未见中国企业。可见,中国在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实力还有待提高。

四是企业成本高。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前实体经济企业的经营状态,2017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通过对约1.5万家企业的走访和问卷调查形成了《降成本:2017年的调查与分析》报告,该报告发现:第一,企业成本居高不下。受访企业20142016年的总成本费用占其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大于100%,分别为101.47%101.87%101.44%,利润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已近极限。第二,实体经济杠杆率仍较高。同期,受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2.9%62.7%63.07%,资产负债率超六成。在此期间,受访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由2014年的16.1%上升至2016年的16.95%,风险不可忽视。第三,原材料成本近年来上升较快,用地及房租成本持续上涨,用工成本依然刚性上升,物流成本呈上升态势,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已然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共同诉求。具体来看,线上调查的数据显示,超过80%的企业认为需在税费方面降低企业负担,约50%的企业认为应在融资、人工、用地、物流等方面降低成本,同时还有26.3%的企业认为需继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总体来看,资本“脱实向虚”的原因多元而复杂,为解决这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从其成因入手,着眼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局,从系统、总体、宏观、全局、长远、战略的视角去审视和把握,强实抑虚,做专、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保险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6

 

作者简介:

余贤群,中国人寿金融保险研究中心主任;李煜,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